close

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



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





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 評價



網友滿意度:



工作穩定也好一陣子了~

為了多多的提升自己!

我決定多看些書一邊實做來增加

自己的EXP!!

畢竟生活只剩下工作跟消遣果然還是

會覺得有點沒意思啊...

先跟大家推薦我很入迷的~

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

裡面的內容讓我躍躍欲試!

完全能體會到開卷有益的FU啊~~

希望推薦的類別也正好是你喜歡的!

順便附上我常用的折價券網站

一起上網充實自己、天天向上吧!



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



本週熱銷商品:





建築師之眼:巴薩札爾.克萊柏捕捉建築初心和靈魂的影像詩篇







夢通霄—回家,尋找建築的原初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Un regard ?tranger



    作者林心如長期耕耘當代藝術和電影領域的書寫,尤其在旅法期間透過評介和專訪,將國際藝壇和影壇的脈動傳遞給台灣讀者。《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主要收錄作者在2004至2014年所寫的藝術和電影類文章,書中約50篇專文、約21萬字,書寫對象皆為國際一線的藝術大展、機構、藝術家、策展人、藝術博覽會、電影機構、電影導演和影評人等,並廣泛而深入地觸及國內甚少被討論的實驗電影及其和當代藝術的相互激盪。

    書中涵蓋了Philippe Parreno, Douglas Gordon, Anri Sala, David Claerbout, Anthony McCall, yann beauvais, Jeremy Deller, Jacob Fenger(Superflex), Robert Frank, Diane Arbus,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高重黎、陳界仁等藝術家,Hans-Ulrich Obrist, Nicolas Bourriaud, Jérôme Sans, Marc-Olivier Wahler, Philippe-Alain Michaud, Dominique Païni, Anselm Franke, Robert Kluijver等策展人,里昂雙年展、台北雙年展、敏斯特雕塑大展等展覽,巴黎東京宮、龐畢度中心、雪梨當代藝術館等機構,FIAC藝術博覽會,雷諾汽車的藝術收藏,以及Béla Tarr, Philippe Garrel, Jean-Luc Godard和楊德昌、蔡明亮等導演。

    作者以單一專論(monographic)的方式展開書寫主題,著眼作品/對象的客觀描述及脈絡陳述,輔以廣泛的參考資料或簡要的理論提引。此外,書中大量的第一手採訪(約佔全書的一半)更構成本書的高度參考價值。書中並收錄筆者受電影《廚房》及其原著小說啟發所撰的散文詩,揭露作者的書寫實踐早期而根本的詩性面向。

    書中收錄文章的初次刊登處包括:《典藏•今藝術》、《典藏•讀天下》、《電影欣賞》、《放映週報》、《現代美術》、《攝影之聲》、《樂多線上誌》(《MOT TIMES明日誌》前身)、《台北藝術論壇電子報》,以及鄭慧華出版的《疆界Altered States》展覽專書及《藝術與社會――當代藝術家專文和訪談》。

















    • 作者介紹







      林心如

      台灣大學文學院學士,巴黎第八大學當代藝術及新媒體研究所碩士,國際藝評人協會(AICA)法國分部會員。從事當代藝術和電影領域的書寫,合作對象包括《典藏•今藝術》、《電影欣賞》、《現代美術》、《攝影之聲》、Yishu華人當代藝術期刊、燃點網站、法國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等。並從事相關領域的翻譯,作品包括諸多展覽專輯內文、《當代藝術收藏指南》(部份章節)、《塞杜文選》、《電影城市》(部份章節)、《仿培根的三習作》、《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採用筆名林薇),並審校《解構庫斯杜力卡》、《溫德斯的電影旅程》、《楊德昌的電影世界》等譯書。









    ibon mart購物金







    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目錄導覽說明





    • 主編序 用最恰當的步伐行走巴黎與書寫:女漫遊者的差異路徑 劉永晧

      推薦序 繁星點點:進入影像時代和全球化下的藝術場景 鄭慧華

      作者序 陌生之眼 林心如

      PART I 電影 CINEMA

      在世界的喧嘩中:《席丹,21世紀的肖像》

      電影史,進行式:尚-廬•高達的「烏托邦之旅」展覽

      碎化.層疊.映射......:顏•博飛的影像裝置

      安東尼•馬柯爾:無盡擴延的電影式經驗

      拆解影像,凝視歷史:高重黎影展暨藝術展,「電影他者的電影」

      消失中的真實:貝拉•塔爾,《倫敦客》

      「明日此時,我們將在何處?」:菲利普•卡瑞,《規律戀人》

      完美的以及瘋狂的:專訪約根•萊斯

      多重美學的交會:專訪尚-米榭爾•弗東談楊德昌

      去戲劇化的戲劇化電影:專訪尚-馮索瓦•侯哲談楊德昌

      從《四百擊》到《臉》:專訪蔡明亮

      與夢想最近的距離:側寫蔡明亮在巴黎

      PART II 當代藝術 CONTEMPORARY ART

      耗盡影像:論安利•沙拉的創作

      抗拒意義:安利•沙拉專訪

      雜化的影像:論大衛•克拉耶柏的作品

      影像的製造:專訪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

      毀滅的遊戲: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的「原始」個展

      藝術界的反英雄:傑瑞米•戴勒

      就是這樣:專訪傑瑞米•戴勒

      採取行動、直接去做:專訪Superflex成員約寇•芬格

      視覺的傾覆:亞歷山大•羅謙柯攝影展,「眼的革命」

      親密的混亂:羅柏•弗蘭克攝影展,「異者的凝視」

      攝影美學的激進轉折:黛安•阿巴斯的攝影

      都會的平面,歷史的焦距:艾德•若夏和柯瑞吉•霍斯菲爾的攝影

      攝影師的繆思:「未來的影像」展覽

      被攝影者的歷史:陳界仁的衝撞年代

      PART III 策展 CURATING

      專訪洛杉磯的首屆法國FIAC藝術博覽會總監,吉兒•西薇曼•凡•蔻恩葛拉琪

      企業贊助藝術的先鋒:專訪雷諾藝術收藏品策展人,安•涵卓瑞

      耕耘澳洲當代藝術:專訪里昂•巴洛希恩與柏妮絲•莫菲

      極端的當代藝術:專訪東京宮新任總監,馬克-奧立維耶•瓦勒

      破碎的帷幕,影像的長廊(一):「影像動態」展覽

      破碎的帷幕,影像的長廊(二):專訪「影像動態」展覽策展人,菲利浦-亞藍•米修

      影片的消失:專訪菲利浦-亞藍•米修

      瞬時迸發的超新星:大衛•柯能堡眼中,安迪•沃荷作品的毀滅性

      影像,形象,夢:專訪多明尼克•巴依尼

      「關係美學」及其延伸:專訪尼可拉•布希歐

      反消費式的藝術經驗:專訪2005里昂雙年展策展人,傑宏•尚斯

      光的觸覺、聲音的顏色:經驗2005里昂雙年展的時延

      跨越無形的鐵幕:專訪首屆布魯塞爾雙年展策展人,芭芭拉•范黛琳

      再探現代性:首屆布魯塞爾雙年展

      歷史如何歸零?第九屆里昂雙年展

      多重世界的世代:專訪2007里昂雙年展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

      2007敏斯特雕塑大展:場域性的多角實驗

      場域公共性的當代變貌:專訪2007敏斯特雕塑大展策展人,卡琳娜•普拉斯

      怪獸的歷史想像辯證:專訪2012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安森•法蘭克

      再探藝術與政治:專訪羅柏•克魯哲維爾



      暗囈1:與《廚房》的女主角疊合衍生的獨角劇



















    序文

    陌生之眼

    漫遊者沒有固定的身分。我的護照充滿他者的印記。

    在人生的各階段,我經常是個漫遊者,在途中探尋感知與思維的觸發。在影像和當代藝術領域,我熱中透過各種形式和管道接觸作品和創作者,並對一切具有經典地位和國際性的題材抱持高度好奇。在毅然於2005年展開巴黎生涯並走訪歐洲城市之後,我對電影和藝術原有的了解化為真實。置身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發源城市,猶如走入一個真實世界規模的偌大場景,我並看到曾在台北雙年展令我印象深刻的安利•沙拉(Anri Sala)、大衛•克拉耶柏(David Claerbout)的新作,原本只透過文字知道的策展人和大展成為我親炙的對象和場域,此外,還有我未曾知道、或當下正在浮現的名字和視野等待發掘。

    旅法的六年半之中,我於是以實驗與作者電影、當代藝術和策展為範疇,以國際一線的機構、藝術家、策展人、導演和影評人為標竿,構成一場深度漫遊的路徑和圖譜。這段密集、豐富而刺激的歷程累積的文字構成我的第一本著作《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的主幹,書中主要收錄我在2004至2014年為電影、藝術、文化刊物/網路媒體所寫的文章,其篇幅與筆風因各刊登框架而異,一貫的是對主題的精選,並以我認為的單一專論(monographic)的方式予以展開,著眼作品/對象的客觀描述及脈絡陳述,輔以廣泛的參考資料或簡要的理論提引。

    在影像的領域,回顧我初抵巴黎的前兩年,正興起電影與當代藝術匯合的趨勢。藝術家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和菲利浦.帕雷諾(Philippe Parreno)聯手拍攝了電影長片《席丹,21世紀的肖像》(Zidane, un portrait du XXIème siècle),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的「影像動態:電影,藝術」(Movement of Images: Cinema, Art)展覽策展人菲利浦-亞藍•米修(Philippe-Alain Michaud)突破性地在藝術展間呈現實驗電影,並與各類當代藝術作品並置。之後,從藝壇退隱20年的實驗電影傳奇人物安東尼•馬柯爾(Anthony McCall)以數位投影裝置復出......。我以書寫和訪談介述這些令人興奮的時刻,而在這段遠離母國的漫遊中,我也遇到蔡明亮、欣賞楊德昌作品的影評人尚-米榭爾•弗東(Jean-Michel Frodon)。正是國際藝壇和影壇這般無界限、對任何創意的積極挖掘、討論和展演使我如此樂於作為一匿名的陌生者,在和這些對話者的交談中,趨近創意和思辨的原點。而訪談作為我書寫實踐的重要面向,體現在占本書一半內容的專訪,亦在本書受訪者之列的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的兩冊《訪談錄》(Interviews)作為我遙遙致意的典範。

    在廣泛的當代藝術與策展方面,我受鄭慧華之邀訪問了行動主義走向的藝術家,包括曾在台北雙年展展出的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這促使我主動接觸提供伊拉克炸毀車骸給戴勒的羅柏•克魯哲維爾(Robert Kluijver),他是我所知的唯一從政界(聯合國)轉入策展的人物,我希望透過和這位親身處於動亂之地的行動者和學者的專訪,探觸政治與藝術論題的極限。而受余思穎之邀、與負責策劃2014台北雙年展的法國策展人尼可拉•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的專訪中,我試圖完整涵蓋他從建立關係美學理論至今的延伸策展理念。本書介紹的所有其他主題和受訪者也都以各種方式在我的藝術漫遊留下印記,盼以此書將其轉譯和封存,並傳達給更廣大的讀者。

    本書的最後一篇:〈暗囈1:與《廚房》的女主角疊合衍生的獨角劇〉是全書中撰寫年代最早的文章(1998),它體現我大學時代對現代詩的熱愛。書寫――以其種種形式,而現代詩即是將文字予以陌生化。追溯這整個文學和藝術感知的宇宙何以如此迷人,答案似乎就在於「陌生」。從帶有些許自我放逐色彩的漫遊者推向極致,我最終想作為一陌生者,優游在異語言、異文化、異感知的世界。一如我至愛的雷奈(Resnais)執導的《去年在馬倫巴》(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每次重看時,其斷裂和形式的溢美仍令人讚嘆,亦如我喜愛的羅柏•弗蘭克(Robert Frank)赴美拍下的表現主義色彩濃厚的畫面,也如馬柯爾在1970年代以凝煉的投影形式讓觀眾回頭正視投影機的光束......。異域漫遊、陌生的衝擊、揭顯(revelation)......我於是不經意地援引弗蘭克在巴黎的攝影展標題作為本書的外文書名:"un regard étranger"(在本文譯為「陌生之眼」)。

    僅以此書致巴黎,誌我生命中那場充滿靈思的壯遊。



    林心如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320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林心如

    追蹤











  • 出版社:恆河出版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7/8/1








  • ISBN:9789869221917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漫遊影像:電影、當代藝術與策展





arrow
arrow

    geneo86ei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